健康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學堂 >> 健康生活 >>詳情
“坐月子”:動起來,恢復快
發布時間:2024-12-04 09:45:04 來源:中國婦女報 瀏覽次數:200

  準媽媽到妊娠末期,相比于懷孕前,體重短期內增加導致身體重心向上和向前轉移,會出現姿勢性代償來維持身體平衡與穩定度。日常表現為腰和頸椎前凸增加,這就是后期很多準媽媽出現頭暈頭痛、腰酸背痛、下身酸脹麻木的原因。

  ■ 白晉峰

  隨著冬季到來,線上、線下關于圍產期的康復指導尋求非常火熱。新手媽媽們對于“坐月子很重要”都有共識,然而不能洗頭、洗澡、喝涼水、吃重口味食物、更不能到戶外吹風等諸如此類的注意事項,十分頭痛。

  中年女性常常伴有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酸脹、腰酸腰痛、足跟痛、手腳冰冷等,這些癥狀多是在生育之后出現。這又通常稱為“月子病”。“月子病”從何而來?能不能輕松自然地“坐月子”,同時避免“月子病”呢?讓我們一起看看產后康復護理的新觀念。

  “月子病”通常涉及哪些方面?

  從醫學角度解釋,“月子”也稱為產褥期。“月子病”又叫“產后風”,是指從分娩結束到產婦身體恢復至孕前狀態的一段時間,因各種因素引發的一系列不適癥狀,時期大概約6周。產后康復是指產婦產褥期身體恢復的康復護理。

  隨著科普推廣,新手媽媽們越來越多關注懷孕相關健康問題,如激素分泌、子宮健康、基因、遺傳性疾病,以及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營養問題。例如懷孕及哺乳期間營養大量攝入,在給孩子能量補充的同時,也會帶來相關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病、肥胖等疾病風險。如果處理不好,后期轉為慢性疾病,將持續困擾準媽媽。

  到妊娠末期,相比于懷孕前,體重短期內增加導致身體重心向上和向前轉移,會出現姿勢性代償來維持身體平衡與穩定度。日常表現為腰和頸椎前凸增加,這就是后期很多準媽媽出現的頭暈頭痛、腰酸背痛,下身酸脹麻木的原因;此外,懷孕期間,還會出現膝超伸傾向使得重量轉移至腳跟,以抵抗腹中胎兒的向前拉力,準媽媽通常會出現足弓塌陷的癥狀,導致后期反饋足部不適。

  胎兒分娩的方式也是影響“月子病”很重要的因素,順產對于產后恢復和胎兒的健康都非常有益,但是也存在引起恥骨分離、陰道壁強烈撕拉,陰道彈性纖維斷裂,陰道壁松弛,出現壓力性尿失禁以及陰道壁或子宮脫垂的問題。

  剖宮產目前非常常見,但對女性的身體破壞較大,應避免傷口受到感染,可能存在傷口裂開、脂肪液化、皮下血腫、產后出血等手術相關并發癥。

  “坐月子”主要“做”些什么

  生命體征觀察:胎兒出生后,需要多關注產婦自身生命體征。一般情況下,產后24小時內產婦的體溫會升高,不應超過38℃。產后6小時內每小時尿量應大于30ml。

  飲食護理:手術過程中麻醉藥物的使用,或者長時間的生產都會導致食欲缺乏,胃腸功能紊亂,早期關注產婦是否存在呃逆、嘔吐,做好預防誤吸。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不食用多糖和多油的食物。在優質蛋白基礎上建議增加粗纖維的食物,能夠改善孕期便秘的困擾。

  傷口管理:術后24小時內關注手術切口敷料滲血情況,一旦手術切口發生感染、發炎,應及時向醫護人員反饋或就診。術后1~2周即可洗澡,不可坐浴。

  體位管理:做好體位管理,對于術后惡露的排出、減輕疼痛、睡眠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

  側臥位時,兩腿之間放置枕頭,降低腹部手術切口張力。平臥位時,雙腿腘窩下放置軟枕或抬高雙腿,促進血液回流,減輕雙腿腫脹。術后建議及早采取半臥位,降低心肺負荷,促進早期下地。

  離床活動:產后產婦身體耐受情況下,可由護士或專業技術人員協助下地站立或步行,根據自身情況適當增加步行距離和運動量,經常運動可以促進產婦體內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利于子宮復位等。

  心理疏導:產婦分娩耗費大量體力,身體各方面都經歷重創,尤其分娩結束后激素水平沒有迅速地回到正常狀態,加上睡眠方式的改變,容易會出現產后抑郁,家屬應與產婦多溝通交流,及時尋求醫生幫助,評判產后抑郁的嚴重程度以及發生原因,給予解決方案。

  產后康復訓練對于母親們的身體恢復至關重要,可以有效幫助恢復盆底肌力量、核心肌群,以及改善體態問題如腹壁松弛和骨盆前傾等。總之,動起來,康復更快。

  (作者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