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緒不穩定,總愛發脾氣;有時擰勁兒一上來,還哄不好。面對這樣的“火藥罐”,家長們想不出好辦法。家長擔心:如果一鬧就哄,擔心孩子更加自以為是;如果講道理,又怕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繼續我行我素。真是讓人左右為難。
講述:孩子光發脾氣,不說訴求,急人
小檸是個急性子的孩子,動不動就愛發脾氣,經常讓周圍的人感到莫名其妙。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檸的脾氣也跟著見長,平時不但在家里抬杠、頂嘴,在學校也多次跟同學斗嘴。為此,老師沒少找她的家長溝通。
小檸媽媽余女士說,每次老師找我們溝通孩子的脾氣性格問題,都會讓我們著急上火好一陣。我們跟孩子認真談過好幾次,但都沒什么效果。孩子跟我們說,“待人接物態度要隨和、要懂得忍讓”這個道理從小到大聽了多少遍,但為了不得罪人,就算自己有脾氣也不能發出來,會讓自己憋出內傷。聽了孩子的這個想法,我們也是哭笑不得。最讓我們頭疼的是,小檸這孩子不光是愛發脾氣,而且還哄不好,任憑別人怎么勸,也不說到底是為了什么發脾氣,非要等到心里的氣全撒出來才作罷。至于她發脾氣想要表達什么訴求,也常常因為撒火時間長,反而想不起來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著急又無奈。
建議:不傷人傷己,是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天津市河西區教師發展中心心理教研員白麗娜說,遇到讓自己不滿意的事情而發泄情緒,是每個人正常的情感表達,不應該被強制壓制,家長更不能以“孩子處在性格養成階段”為理由,強行讓孩子學會隱忍。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特別和順,對周圍的人處處忍讓并且喜怒不形于色,才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這說明這個孩子從小被大人嚴格管教,不被允許哭鬧,情緒沒有得到正常的表達,內心壓抑,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白麗娜建議,不僅是孩子,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情緒。但為什么有的人表達情緒可以被他人接受,有的人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呢?這其中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安全地表達了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對未成年人來說,他們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引導,并以身作則地告訴孩子,只有不傷人、傷己的言行,才是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首先,家長不要刻意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只有清楚明了地用語言說出自己的不滿,同時表達出自己的訴求,才有利于解決問題;而推搡、哭鬧只會惡化事態發展。其次,告訴孩子一些合適的宣泄情緒的方法,如聽音樂、鍛煉身體等,可以讓不穩定的情緒得以平復。最后,等到孩子情緒完全平復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道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并約定下次繼續遵守安全宣泄原則,逐漸消除亂發脾氣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