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流行于農村社區的“文化現象”
6月16日晚,萬榮縣笑話廣場,“樂善萬榮媽媽團”海選賽激烈開賽,盡管經歷過不少“大場面”,但飛云舞蹈隊參賽的14名選手當晚還是難掩激動、淚灑現場。她們在6個村(社區)35個參賽節目中斬獲第一,這個平均年齡40歲的“媽媽團”第一次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
飛云舞蹈隊成立于2017年。最初的時候,就是幾個興趣相投的舞蹈愛好者聚在公園里跳廣場舞。一到夏天,她們每晚都聚集在文化廣場排練舞蹈,時不時引來鍛煉健身的市民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后來,舞蹈隊有了正式的名稱,也開始自編自導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現在,舞蹈隊有5名固定成員,每到縣里舉辦文化旅游等節慶活動或者群眾性演出比賽時,她們都會在微信群里奔走相告。時間方便的姐妹都會積極參與,組成一次演出的“陣容”。
近年來,在萬榮城市公園廣場、農村游園舞臺、紅白喜事現場等場合,像飛云舞蹈隊這樣群眾自發組建的文化團體正不斷壯大,形成了萬榮獨特的“文化現象”。這些團體以20多歲到70多歲的“媽媽”們為主,演出時間和地點靈活,演出內容和形式鮮活,表演形式有戲劇、舞蹈、鑼鼓、西洋樂器演奏、笑話劇等多種形式,節目內容則有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家風家教、推進移風易俗、歌頌社會發展變化、展現農業生產樂趣……節目素材大多來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深受基層群眾喜愛。
今年以來,全縣207個農村和6個社區,村村都有1支到3支“媽媽團”排演隊伍,解店鎮太賈村、裴莊鎮裴莊村、漢薛鎮漢薛村等一些常住人口較多的大村甚至能組建起五六支“媽媽團”隊伍。
一個群眾變身演員的“文化舞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媽媽團”的興起,是老百姓生活的鮮活縮影,彰顯出群眾的文化追求,表達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順應群眾的期盼和需求,既是工作導向、也是工作目標,更是一種工作方法。正是基于這樣的出發點,萬榮縣委、縣政府做出了舉辦“樂善萬榮媽媽團”群眾才藝大賽的決定,目的就在于為群眾搭建起一個表演的舞臺,讓群眾從觀眾變身為演員,從田間車間走到舞臺中間;為群眾文化搭建起一個繁榮的平臺,讓“媽媽團”這種新時代新農村新社區興起的文化現象從自發走向自覺、從無序走向有序,最終變成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樂善萬榮媽媽團”群眾性才藝大賽從今年5月18日啟動,分為準備、海選、半決賽、決賽四個階段進行,其中海選工作分15個賽區進行,每個賽區選出5支隊伍進入半決賽,通過半決賽選出20支隊伍進入決賽。
“以前我們組織群眾文化活動,一是發愁沒有人參與,二是發愁參與講條件,這次的活動,我們村至少有七八十個“媽媽”們不講條件踴躍參加。但由于場地限制,我們只能讓二十多人參加,還需要做工作讓一些人不要參加,這也是一種幸福的煩惱。”解店鎮西賈村黨支部書記王瑞如是說。
榮河鎮黨委書記李永強說:“我們榮河鎮27個行政村,海選中共有43支‘媽媽團’隊伍參加,參演人數496人,從報名到海選,各村的參演群眾白天務工,晚上排練,就連不參演的群眾也都積極做好后勤服務,業余時間大家都有事干了。各村都憋著一股爭著進半決賽、決賽的勁,群眾之間抱團了、干群關系融洽了,這對我們深化文明實踐、提升治理水平、建設和美鄉村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一場全域全民參與的“文化盛宴”
“樂善萬榮媽媽團”群眾性才藝大賽的通知一經發布,就立刻在全縣農村(社區)群眾中激起“千層浪”。村級組織摩拳擦掌,各年齡段的“媽媽”們踴躍報名。從海選到半決賽再到決賽,一場場全域全民齊參與的“文化盛宴”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亂,真可謂“千門開鎖萬燈明”“一時天上著詞聲”。
趁著櫻桃節的熱度,通化鎮在5月27日就舉行了海選賽,是全縣第一家。海選當天,有兩個細節令人難忘:一是當天下著大雨,原定于下午2時30分舉行的比賽不得不推遲,眼看大雨不停,當地臨時決定把場地從室外轉到室內。令人沒想到的是,在場等候的所有工作人員、候場演員不但沒有抱怨的聲音,而且全員動手幫忙,很快,新場地就布置成功了。當天的演出,大雨不但沒有攪了演員的興致,反而呈現出一派別有的氛圍,大家憋著一股勁,現場也收獲了比平時更響亮的吶喊聲和掌聲。二是演出過程中,一個節目上場時,有一個“女性扮相”的男演員引起了在場觀眾陣陣笑聲。原來,演出前,“媽媽團”一名成員突然生病,為了不影響節目整體效果,原來負責伴奏的一名成員自告奮勇、遞補登場、男扮女裝,撐起了這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也給節目增添了不少歡樂的氣氛。
南張鄉東蘇馮村作為萬榮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媽媽團”自編自導自演舞蹈節目《夸夸咱東蘇馮》,在燈光秀和音樂噴泉的映襯下清新脫俗、靚麗自然,講述著美麗鄉村環境美、產業美、文明美、生活美的自豪。
里望鄉西張村“媽媽團”用一個原創廣場舞《農民也輝煌》,展現出新時代新農人群體致富奔小康的豪情、熱情和激情。
西村鄉劉和村“媽媽團”在農閑之余,集體創作表演了動感《山里人樂得好瀟灑》扇子舞,把稷王山區群眾脫貧后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寫在臉上、演在舞中。
光華鄉薛吉村“媽媽團”自創三句半節目《夸夸三鳳故里薛吉村》,展現著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新農村生活的熱愛。
萬泉鄉萬泉村“媽媽團”自編舞蹈《萬榮新時代》,旋律動感、精神飽滿,舞出了新時代新萬榮新變化,舞出了萬榮精神和萬榮人的新風采。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海選結束,全縣累計已有500個媽媽團、1萬多名媽媽們參演,線上線下的觀眾超過120萬人次。這期間,不顧勞累白天給蘋果套袋晚上排練節目的有之,頭疼腦熱輕傷不下火線的有之,因為沒參加上懊惱抹淚的有之……所有的參演人員,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在支撐,都有一種展示展演的激情在推動,沒有人叫苦、沒有人抱怨,就連沒有參演的群眾,也都自發地拿起手機拍照片、錄視頻、發朋友圈,把自己家鄉最美的一面展示給更多人。
一支助推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樂善萬榮媽媽團”群眾性才藝大賽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把才藝大賽的“一時熱”變成“一直熱”,如何讓“媽媽團”在更多領域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用正能量牢牢占據農村(社區)意識形態陣地,如何把這種新時代的文化現象變成文化力量,萬榮縣委、縣政府未雨綢繆、系統謀劃,打出了組合拳。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黨在農村的宣傳隊”。縣委、縣政府組織宣傳文化部門創作了一批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樹新風方面的文藝節目,組織獲獎的“媽媽團”排演,并將培訓和排演的過程拍成視頻,通過數智運城文化服務平臺廣泛傳播。組織各村的“媽媽團”精心展演,將黨的創新理論、大政方針、惠農政策等送到農家小院、田間地頭。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鄉風文明的播種機”。引導“媽媽團”把身邊的“好婆婆”“好媳婦”“文明戶”的故事排演成節目,并在端午、重陽、春節等傳統節日,通過現身說法、巡回演出等形式,潛移默化把鄉風文明的種子傳播到千家萬戶。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移風易俗的帶頭人”。全縣發出以倡導喜事新辦、抵制婚嫁惡俗,倡導白事簡辦、抵制喪葬陋習,倡導勤儉節約、抵制大操大辦等為主要內容的“八倡導、八抵制”倡議,全縣的“媽媽團”簽名承諾,從我做起,爭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產業振興的助推器”。縣委宣傳部注冊開通“樂善萬榮媽媽團”抖音號、微信視頻號,全時段、不間斷地推送“樂善萬榮媽媽團”參演節目和日常助演節目,在傳播正能量、弘揚新風尚的前提下引流圈粉,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對“媽媽”們進行直播培訓,逐步形成“媽媽團”直播帶貨銷售本地農副產品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振興。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干群和諧的連心橋”。通過“媽媽團”帶頭倡樹文明新風和在紅白喜事等多種場合的排練、演出和宣傳,不僅使農村(社區)的“媽媽”們心有所屬、閑有所樂,不再因閑生事、不再計較小事,有力地促進婆媳和諧、鄰里和諧,而且文化活動本身傳遞的正能量能更加促進干群和諧和良好家風、村風、民風,從根本上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尹忠莉 尹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