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 路燕)侯馬市非遺文化館的漆扇工坊里,12歲的小雨(化名)正用毛筆細細勾勒青銅紋樣。這個曾因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而沉默寡言的女孩,如今已成為非遺課堂的“小講師”。小雨的蛻變,正是侯馬市婦聯深入開展愛心媽媽結對關愛工作的生動縮影。
2024年以來,侯馬市婦聯構建“機制護航、專業賦能、司法聯動、社會共治”四位一體關愛體系,打造“新田護苗”愛心媽媽關愛服務工作品牌,以愛心媽媽工作站為支點,鋪就“全周期守護—潛能激發—全域協同”的進階路徑。
愛心媽媽結對關愛活動開展以來,侯馬市各級婦聯規范招募程序,通過電視網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立體化宣傳,動員來自教育、醫衛、法律等行業的婦女加入愛心媽媽隊伍,建立市特殊教育學校、新時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市非遺文化館三個愛心媽媽工作站,為留守困境兒童提供“每月入戶+節日慰問+寒暑托管”的全周期服務。
“阿姨,我能叫您一聲媽媽嗎?”當小芳(化名)含淚說出這句話時,愛心媽媽劉蓉的眼眶濕潤了。每月一次的家訪、每年的生日會、高考前的深夜陪讀、大學錄取后的電腦購置……劉蓉用母愛填補了小芳親情的空缺。“看著小芳從自卑到自信,我的生命也被滋養了。” 劉蓉說。
愛心媽媽們與孩子們聊夢想、解心結,送上暖心寄語卡和兒童心理讀本。她們以“媽媽”之名,讓留守困境兒童心有所依、身有所護、難有人幫,真正向陽而生。
16歲的小明(化名)從“赤腳瘋跑”到能獨立編織中國結,奇跡背后是28名“教師媽媽”的破局實踐:生活技能課細化到“用三根手指握勺”,特奧訓練強化肢體協調,縫紉機操作課培養就業技能……侯馬市特殊教育學校愛心媽媽工作站創新“檔案管理+特長培養”模式,定制個性化教育方案,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我們教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活下去的希望。”愛心媽媽蘭琴芳說。
在侯馬市非遺文化館,自閉癥男孩陽陽(化名)從首次觸碰陶土時全身緊繃,到三個月后將親手制作的粗陶杯送給母親,讓家人感動不已。該愛心媽媽工作站通過陶藝、漆扇、剪紙等30余場非遺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在文化浸潤中重拾自信。“原來我也能創造美!”一名留守兒童在完成剪紙作品后高興地說。
15歲的童童(化名)在法治征文比賽中寫道:“我要成為照亮黑暗的那束光。”兩年前遭受性侵的她,在檢察官媽媽曹琳的支持下走出陰影,正以年級前十的成績備戰中考。市婦聯聯合市檢察院打造“尋真護未”品牌,12名檢察官擔任41所學校的法治副校長,將黨的政策、法治精神與典型案例融合宣講,推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從“聲邊”到“身邊”。“模擬法庭”“法治研學行”等活動,讓留守困境兒童零距離感受法律的威嚴、公正與溫度,明晰了行為規則,提高了法治意識,增強了明辨是非的意識和能力。
2024年初春,蜷縮在社工服務中心角落的9歲兒童小杰(化名),攥著發皺的衣角低聲問道:“阿姨,我還能上學嗎?”父親入獄、母親失蹤,小杰對未來充滿了迷惘。愛心媽媽們聯動公安、教育等部門在48小時內解決了小杰的入學問題,還通過“益誦、益做、益寫、益畫、益動、益志愿”“六益”周末陪伴修復了他的心理創傷。新時代社工服務中心愛心媽媽工作站堅持紅色引領,探索“公益+教育+實踐”模式,從冬令營的“心靈探索家”到夏令營的“心靈成長”主題活動,再到暑期公益托管、平安小課堂以及各大節日的特色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趣味中受教,于實踐里蛻變,逐漸成為傳遞愛意的小使者。2024年,新時代社工服務中心的28名專業社工與百余名志愿者開展各類活動30余次,累計化解兒童心理危機12起,助力3名失學兒童重返課堂。
市特殊教育學校愛心媽媽工作站以一人一策精準干預,打造特殊兒童社會融合范本;新時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愛心媽媽工作站構建‘危機預警—跟蹤服務—成長賦能’全鏈條機制,織密留守困境兒童保障網絡;非遺文化館愛心媽媽工作站則通過文化浸潤喚醒內生動力,讓傳統文化成為治愈心靈的良方。三個愛心媽媽工作站形成了“精準干預—全鏈服務—文化療愈”的立體化關愛矩陣。
侯馬市婦聯主席仇海燕表示,市婦聯將繼續深化“專業守護+社會共治”的創新實踐,深耕“新田護苗”愛心媽媽關愛服務工作品牌,進一步發揮愛心媽媽工作站的樞紐作用,圍繞溫暖守護、賦能成長、愛心助力三大計劃,構建覆蓋成長全周期、需求全維度、保護全領域的關愛共同體,團結引領更多領域的愛心媽媽做好兒童成長的引路人、兒童權益的守護人、兒童未來的筑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