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風采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巾幗風采 >>詳情
鞏貴鋒:從傳統耕作到智慧農業的蛻變
發布時間:2025-04-16 08:57:16 來源:半邊天網 瀏覽次數:200

  (本網記者 路燕)正值春光好,不誤農耕事。清明剛過,晉北黃土高原的溝壑間,靜樂縣藍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6800畝農田上已熱鬧非凡。理事長鞏貴鋒身著工裝滿身灰塵,帶著30余名村民將一袋袋有機肥卸下車。旋耕機轟鳴聲中,黑褐色的肥料與黃土翻卷交融,新一年的種子正待播種。

  2014年,鞏貴鋒籌資50萬元成立藍天種植專業合作社,帶著5戶社員開始了從荒坡種黃芪到萬畝耕耘的創業路。靜樂是宋代《本草圖經》記載的“憲州黃芪”產地,但零散種植難成氣候。和家人商量后,鞏貴鋒在赤泥洼、四方溝、硯子等村種植了500余畝黃芪。2017年,5畝黃芪苗收入可觀,賬本上的“驚喜數字”讓鄉親們動了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合作社。

  當地土地流轉費從每畝100元飆升至800元時,南方客商爭搶“麒麟瓜”種植地,她卻簽下十年長約種植玉米。“玉米抗風險,黃芪利潤高,兩條腿走路才穩當!”十年間,合作社流轉土地從500畝擴至6800畝,玉米、藜麥、高粱多元種植,年產值突破600萬元,社員從5戶增至103戶。

  2021年,48歲的鞏貴鋒走進原平農業學校課堂,成為全縣首個參加農業經理人培訓的農村婦女。“文旅蘋果園、循環養殖場……原來種地也能這么‘高級’!”她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產業鏈思維。那年,她流轉了3600余畝土地,種植中藥材200畝、谷子1150畝、甜玉米860畝、藜麥1000畝……真空包裝的黃河灘糯玉米直供便利店,黃芪切片通過電商賣到廣東,烘干塔將6年生黃芪凝練成“黃金切片”,價格翻4倍。

  合作社推行“技能認證計劃”,56名社員取得專業資質,農機從1臺拖拉機增至10臺專業設備。“跟著鞏社長,老農民也成技術員!”63歲的王秀蘭舉著“中藥材種植工”證書笑道。2024年,社員人均月勞務收入達2700元,較三年前增長35%。

  這些光鮮數字背后,是鞏貴鋒的艱難突圍。翻開合作社賬本,鞏貴鋒的“負債史“觸目驚心”:2017年貸款50萬元買收割機,2020年借貸150萬元建冷庫,2023年咬牙簽下500萬元貸款升級智能滴灌。“農業投資像滾雪球,停下就前功盡棄。”她將壓力化為轉型動力:無人播種機依托北斗導航劃出筆直線條,畝均成本降40%;“憲州黃芪”綠色認證進入沖刺階段,北京藥企包銷300噸訂單;各類小雜糧每年銷售1000多噸。2024年春,合作社新建加工車間投產,286名留守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四方溝村變身“特優農業示范村”。

  “農業是‘熬’出來的產業。”鞏貴鋒望向遠處轟鳴的旋耕機,聲音里帶著黃土般的厚重,“就像黃芪,耐得住三年旱,才等得到一季收。我相信,只要根扎得深,再貧瘠的土地也能長出金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