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庭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學堂 >> 婚姻家庭 >> 名人家庭 >>詳情
迪里拜爾:從喀什古城走出的“中國夜鶯”
發布時間:2025-04-11 09:39:11 來源:中國婦女報 瀏覽次數:200

1.jpg

  迪里拜爾,不僅向世界奉獻了她美妙的歌聲,更以其不懈的藝術追求,展現了中國音樂家卓越而赤誠的藝術情懷。

  ■ 楊靖

  在世界歌劇的絢麗舞臺上,有一位擁有夜鶯般婉轉歌喉的中國歌唱家,以花腔女高音征服了無數西方歌劇聽眾。她,就是被稱為“中國夜鶯”的迪里拜爾。從新疆走向國際舞臺,迪里拜爾在享譽歌劇界之時,從沒有忘記用自己的畢生所學反哺祖國、反哺家鄉。2025年3月,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文化藝術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旨在以多種形式推廣聲樂藝術,為藝術愛好者打造學習交流的平臺,助力文化藝術事業蓬勃發展。不忘初心的迪里拜爾,一直在堅守著對音樂的熱愛、對祖國的深情與對夢想的執著追求。

  音樂天才的逐夢時光

  1958年10月,迪里拜爾出生在新疆喀什一個維吾爾族知識分子家庭。自幼便展露出非凡音樂天賦的迪里拜爾,在新疆濃郁的民族歌舞氛圍里,成長為一位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少女。只要聽到廣播里傳出歌聲,無論是悠揚的民歌,還是樣板戲里小常寶、李鐵梅的唱段,迪里拜爾都會跟著唱起來,而且不管多高的音,她都能跟著唱上去。那時,她的唱法雖然是未經訓練的,但她對音樂的熱愛卻無比熾熱。

  然而,她追逐音樂夢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報考文工團,卻因個子矮小屢屢被拒。但她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堅信身高絕不是自己追求音樂的障礙。終于在1976年,18歲的迪里拜爾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機——她憑借出眾的音樂天賦被新疆歌舞團錄取了。

  進入新疆歌舞團之后,迪里拜爾遇到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恩師郭凌弼。郭凌弼老師看出迪里拜爾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苗子,特意向上級申請對她進行“試驗”教學。經過郭老師的科學發聲訓練,迪里拜爾的音域一下子提高到了High High C,比High C還高出整整一個八度。三年后,迪里拜爾就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展示了她在聲樂技術上的跨越。

  1980年,迪里拜爾來到北京,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自此,她開啟了在聲樂歌劇系的求學之旅,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及其夫人李晉瑋。

  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期間,迪里拜爾在語言、聲音和藝術修養方面,都得到了更加專業系統的學習和訓練。迪里拜爾回憶這段難忘的成長歲月時說:“那時候我們住集體宿舍。我拿著小板凳坐在那里手抄總譜。我的譜子上密密麻麻地標記了各種要求——這一小節要干什么,那個小節色彩是怎么回事、這句應該怎么唱等等。甚至快要看不見真正的音符了。別人覺得,迪里拜爾是個天才,她天生就會唱歌。其實他們不知道,我的演唱功力都是我后天努力學出來的!”

  憑著頑強的毅力和超人的勤奮,迪里拜爾進步神速。沈湘夫婦不僅在音樂專業上對她傾囊相授,更在人品和藝術修養方面給她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984年,迪里拜爾被國家選派參加在芬蘭舉辦的第一屆米里亞姆·海林國際聲樂比賽。第一次登上國際舞臺的迪里拜爾用美妙的歌聲打動了評委和觀眾,獲得了第二名的佳績。許多歐洲歌劇院紛紛向她拋出了橄欖枝,但迪里拜爾十分清醒、不為所動。她深知自己的學業還未完成,決定回國繼續學習。

  國際舞臺上的璀璨之星

  1987年,迪里拜爾從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畢業,進入中央歌劇院工作。隨后,她接受芬蘭國家歌劇院的邀請,受聘成為一名獨唱演員,開啟了新的奮斗之路。

  然而,在陌生的國度開始全新的職業生涯并非易事。在芬蘭國家歌劇院,她面臨著諸多挑戰——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與成熟演員的合作也常常帶給她巨大壓力,但這一切困難都沒能讓她退縮。為了克服語言障礙,她起早貪黑地學習芬蘭語、瑞典語;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演繹角色,她不僅在排練的過程中認真學習,回家后還仔細琢磨、反復練習。

  1988年的一天,身在芬蘭赫爾辛基的迪里拜爾接到一位曾與她合作過的指揮從瑞典斯德哥爾摩打來的電話,請她第二天去瑞典皇家歌劇院救場,出演歌劇《弄臣》中的姬爾達。第二天,迪里拜爾趕到斯德哥爾摩,只來得及與助理導演和指揮匆匆溝通一下,就直接上場了。《弄臣》是一部經典大歌劇,其中的主角姬爾達是演唱難度很高的女高音角色,當天是那一輪演出的首日,觀眾聽說因原主演生病而換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演員,劇場里一陣騷動。可是,迪里拜爾一曲詠嘆調唱完,全場掌聲雷動,她反復上臺謝幕,以答謝觀眾的熱情。那場演出因迪里拜爾的出色救場而大為成功,成為瑞典媒體爭相報道的轟動新聞。

  就這樣,迪里拜爾在歐洲歌劇舞臺上贏得了一席之地。她先后在芬蘭、瑞典和德國的著名劇院擔任主角,成功地出演了幾乎所有花腔女高音的重要角色:在威爾第的《弄臣》中,她用靈動的嗓音和細膩的表演,將姬爾達的天真與深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貝里尼的《夢游女》里,她扮演的阿米娜,用空靈的歌聲將觀眾帶入了如夢如幻的曼妙境界;在莫扎特的《魔笛》中,她以其高超的花腔技巧和強烈的戲劇張力詮釋的夜后,已成為經典……

  她的演唱得到了歐洲媒體的高度贊譽,稱贊她的演唱是“可遇不可求的華彩美聲”“藝術和技巧的完美結合”,她曾兩次被授予瑞典最佳歌劇演員獎。

  心系祖國的音樂赤子

  在國際舞臺上取得了輝煌成就的迪里拜爾,始終認為她獲得的榮譽和贊美是屬于所有中國人的。她常說:“我是百分之百的‘中國制造’,我要落葉歸根,回到我自己生長的地方。我出去學了很多東西,我想把這一切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懷著這樣的信念,2008年,她毅然回國,投身于中國歌唱事業的發展,致力于培養下一代音樂人才。

  迪里拜爾先任教于中國音樂學院,后又回到母校中央音樂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她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的演唱經驗和技巧傳授給學生們。

  除了教學,迪里拜爾也把更多的時間投在了國內歌劇的創作和表演中。她參演了很多中國作曲家的歌劇作品,在郝維亞的《山村女教師》中,她飾演楊彩虹,用歌聲傳遞出山村女教師的堅韌與奉獻;在金湘的《熱瓦普戀歌》里,她塑造的維吾爾族姑娘阿娜兒古麗美麗又熱情;在唐建平的歌舞劇《情暖天山》中,她扮演帕麗達,讓觀眾感受到了天山腳下的溫暖與深情;在雷蕾的《冰山上的來客》中,她演繹的真古蘭丹姆,將民族經典以歌劇的形式重新呈現……由于她的出色表演,迪里拜爾被授予第十五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

  在她看來,這些演出不僅是個人能力的展現,更多是為了歌劇藝術的普及,“希望我的每一次演唱都能深入人心,通過我的演唱,可以讓美聲唱法與聽眾們更加貼近。”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迪里拜爾從未忘記在家鄉的音樂土壤中獲取養分。她非常注重挖掘新疆民歌,演唱、錄制了大量新疆歌曲,推動新疆民族音樂的創作和歌唱技巧的研究。她還經常回到新疆演出、授課,幫助新疆的聲樂人才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而近日揭牌的“天籟清音·迪里拜爾文化藝術中心”和“天籟清音·情暖天山文化藝術中心”,是迪里拜爾年逾六旬卻依然為聲樂藝術奔走的新起點。藝術中心將通過大師班、音樂會、學術研究等形式,為祖國的聲樂事業培養更多人才。

  迪里拜爾不僅向世界奉獻了她美妙的歌聲,更以其不懈的熱情與追求,展現了中國音樂家卓越而赤誠的藝術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