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養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學堂 >> 文化修養 >>詳情
“老二哲學”讓家庭社會更和諧
發布時間:2025-01-16 12:06:16 來源:半邊天網 瀏覽次數:212

  在一個群體中,確定領導者很有必要,但古人提倡的“老二哲學”強調相互協作與退讓,更有助于社會穩定與家庭安康。

  在動物界,擁有強大體力、兇猛特性動物成為族群中的首領,其余成員選擇服從。比如:猴群里為了爭老大常常打斗數周甚至數月,造成大量傷亡,直至首領產生,爭斗族群也隨之恢復平靜;一群獅子里只有一個老大,其它的當老二,天下太平;一群海象,一頭當家,其它甘居老二,相安無事。

  反觀人類社會,亦是類似的權力競爭模式。如果國家內部軍閥林立,持續交戰,會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當某一軍閥勢力執政,而其他勢力相繼臣服,戰亂得以平息,國家亦穩定與復興。

  一個公司里要有老板才能夠促進企業的穩健前行。

  一個家庭都想當老大,乃至孩童亦與父母爭搶主導地位,甚至跟大人爭搶財產,勢必會引發連綿不斷的矛盾與沖突。

  夫妻之間互不相讓也會讓家庭不得安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男人說了算。年幼者看到年長者在籃球場上技藝高超,或能熟練彈奏吉他,往往會心生崇拜,對其言聽計從。對于比自己賢能的人,孩童會表現出尊敬與聽從的態度,這是符合人性本能的,也是天經地義之事。

  挑選老大的方式很重要。古人誰當領導以武力或德性來決定,但那些被尊稱為圣賢的多是憑借德行和智慧贏得他人的心悅誠服,并非通過武力獲勝。例如,堯、舜、禹、湯等大人物,都具備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周文王憑借德行使得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歸順于他,周武王時期在眾人擁戴下,把紂王拿下成為眾望所歸的領導者。以德服人也會轉為以武服人,諸侯間可以通過戰爭勝負來決定誰為領導者。秦始皇雖然借軍事力量征服六國,統一天下,卻難以維持長久,無法像周朝延續800年之久。原因在于,以德服人能夠順服民意,以武服人則缺乏深厚的民心基礎,自然會短暫。

  現代社會,夫妻間也應由德性而非單純的經濟能力來決定誰當老大。丈夫德性出眾,即使不會賺錢,也應讓其做主導者,家庭自然會長久和睦。妻子德性高尚,丈夫也可以做助手,甚至公開稱贊妻子在家里說了算。若僅以賺錢多少來衡量家庭地位,妻子賺錢多于丈夫便以此為傲,甚至輕視丈夫,這樣的家庭關系很難維系。僅用財富衡量地位是極其膚淺的,總有人賺錢比自己少,若因此而輕視他人,便顯得德性低下。

  在家庭選擇老大或領導者時,性別不是決定因素,就天性而言,男性剛強,女性溫柔,男性和女性互相協商,都可成為優秀領導者。也可以一個人的肚量來決定家庭中的主導者。若男孩子肚量狹隘,而女孩子肚量寬闊,那就無需拘泥于性別,讓肚量寬闊的女孩子來當家又何妨?

  至于傳統認知家庭里小孩冠父姓,從天地自然的角度看,夫婦雙方可以通過協商決定孩子的姓氏,若沒有特別約定就遵循常規。孩子出生后,必然要有父母,法律上也需確定監護人。認祖歸宗和族譜記錄更多是一種符號和象征。當這方面產生斗爭時,往往源于人們過于看重個人得失,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若能相互退讓,特別是尊重家庭中的主事者,很多爭議就能避免。

  任何團體中,當人員超過兩人時,就需要一個主事者或者領導者。沒有明確決策者,就會出現互相推諉。有一戶人家,幾位兄弟共同依賴一處水源生活。他們時常抱怨無水可飲,或是相互指責。由于山上未通自來水,他們依賴的是山泉水,需人工前往汲取。一人偶爾前去接水,而輪到他人時卻無人行動,這人便心生不滿。其他兄弟則抱有“反正我不做也有人會做,不然大家都沒水喝”的想法,最終這幾位兄弟常常面臨無水可飲的困境,相見時面色不悅,誰都不服誰,互不相讓。其實,若小弟主動為大哥服務,或是大哥體恤小弟甘愿為其服務,都會受到人們的稱頌。但若過于計較,便難以妥善處理。家庭成員中各退一步時,氛圍就會和諧,相反,若互不相讓,就會導致爭吵不斷。

  作為老二,沒有必要與老大相爭。每個人都想當老大,老大哲學導致了沖突和矛盾。只有一批人愿意輔助、甘當老二,才能實現真正的太平。關于如何確定老大的問題,自然界中,力量強大的往往會摧毀力量較弱的,這是自然法則。在道德精神層面也是如此,小德性確實無法與大德性相抗衡。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拳頭大小或身體強弱,而在于仁心。仁者具備心胸開闊、為人著想、關愛他人、舍己為人的品質,這種力量是無敵的,因為它能贏得人心。古圣先賢強調倫常,即家庭中的秩序和角色定位,遵循倫常可得安樂,而違背倫常則會導致紛爭和不安。現代社會可以依據力量、學問、財富或德性等多種標準,但這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協商決定,若一直無法達成一致,可能會導致力量較強者占據主導,進而引發家庭紛爭。如若家庭成員相互退讓,采用老二哲學,即不爭強好勝,而是相互協作,這樣就可以促進成員間的和諧相處,維護社會安寧。(本文參考張慶祥的《幸福內心禪》) 孟建珍 晉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