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文用專業與溫情,為無數家庭點亮和諧之光。自投身人民調解工作以來,在家事法官的指導下,成功調解案件600余件,涵蓋撫養、贍養、離婚、婚約財產等糾紛,調解成功率超過80%,真正做到了為民解憂、化解矛盾。
在調解中,王娟文始終秉持中立、公正的態度,耐心傾聽婦女的心聲,理解她們的困境與訴求。她用真誠的溝通和專業的調解,幫助夫妻雙方達成共識,避免矛盾激化。許多婦女在她的調解中感受到尊重與理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家庭和諧。
家庭糾紛往往伴隨著情感創傷,王娟文不僅關注糾紛本身,更注重婦女的心理健康。她運用心理學知識,為婦女提供心理疏導,幫助她們緩解壓力、調整心態,重拾生活的信心。這種情感支持,成為許多婦女走出困境的“心靈良藥”。
此外,王娟文還通過調解向婦女普及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知識,幫助她們清晰認識自己的權利與義務。許多婦女在接受調解后懂得了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王娟文用專業的調解服務、暖心的心理疏導、實用的法律宣傳履行著執委職責,為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擔任執委以來,郭志壯一直將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放在心間,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責任與擔當,她幫助蘇玲玲(化名)一家的事跡,溫暖了無數人。
蘇玲玲家中有仨姐妹,都在求學階段,家庭經濟本就緊張。然而,命運卻對這個家庭開了個殘酷的玩笑,她們的父親因意外被拘留,家庭的頂梁柱轟然倒塌,生活陷入了絕境。蘇玲玲作為大姐,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毅然決定放棄學業外出打工。然而,輟學的她,心中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迷茫交織在一起,讓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郭志壯心急如焚,她第一時間和社區主任、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蘇玲玲家中,與蘇玲玲促膝長談,耐心地進行心理疏導,告訴蘇玲玲讀書對未來的重要性,鼓勵她不要輕易放棄夢想。郭志壯用溫暖的話語和真摯的關懷,一點點驅散蘇玲玲心中的陰霾,重新點燃了她對學習的希望。
隨后,郭志壯和駐村工作隊積極奔走,幫助蘇玲玲申請了“雨露計劃”幫扶和困難救助,緩解了燃眉之急。同時,她又馬不停蹄地與學校對接,向學校領導和老師講述蘇玲玲的遭遇,協調入學事宜。如今,蘇玲玲已重返校園,學習更加刻苦努力。
郭志壯的行動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這個家庭,也溫暖了社區每一個人的心。
康海艷,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婦女兒童權益維護和扶弱幫困及志愿服務工作。她深知,要想真正幫助困難家庭,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援助,更需要從精神、技能、教育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幫扶。
康海艷多次深入蔚汾鎮周邊村鎮,在各村婦聯主席的協助下,走進困難家庭摸底排查、走訪了解,掌握他們的實際生活情況,然后開展精準幫扶,以實際行動詮釋婦聯執委的責任與擔當。
2025年春節前夕,在奧家灣婦聯主席的陪同下,她踏著皚皚白雪深入樹林村,走訪貧困家庭。得知其中一戶王阿姨家,因孩子患病陷入困境,她立即帶領愛心團隊前往探訪,隨后聯系志愿者定期探訪,并給予物資援助、提供醫療幫助、開展心理輔導等,確保其基本生活無憂。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深刻內涵。
康海艷,以一顆滾燙的心,照亮了困難家庭的希望之路,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心中有愛,行動有力,就能讓溫暖傳遞,讓希望在每一個需要的角落綻放。
張慧川,作為文化戰線的“排頭兵”,她積極參加“愛心媽媽”關愛幫扶活動,用音樂為困境兒童插上夢想的翅膀,用真情演繹著“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動人篇章。
在孝義市婦聯組織的“愛心媽媽”結對幫扶啟動儀式上,張慧川第一次見到了小女孩小朵(化名)。小朵清澈的眼神和靦腆的笑容,讓她倍感親切,兩人一見如故,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張慧川了解到小朵家境困難,但天生一副好嗓子,對音樂充滿熱愛。于是她決定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為小朵進行聲樂輔導。每周,她都會抽出時間,耐心細致地指導小朵發聲、演唱,并鼓勵她勇敢追夢。在“張媽媽”的陪伴和鼓勵下,小朵的演唱水平不斷提高,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自信,在學校的文藝匯演中,小朵以一首《愛在人間》贏得了陣陣掌聲。小朵的進步讓“張媽媽”倍感欣慰,也更加堅定了她幫扶困境兒童的決心。她積極發動身邊力量,組建“愛心媽媽”志愿服務隊,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為更多像小朵一樣的困境兒童送去溫暖和希望。
用歌聲點亮希望,用愛心傳遞溫暖。張慧川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婦聯執委的初心和使命,展現了“我為群眾辦實事”的責任與擔當。
葉艷玲積極領辦“多彩非遺”兒童多元智能發展計劃項目,并成立葉艷玲執委工作室。她帶領團隊17人,堅持以工作室為陣地,為婦女兒童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服務,架起執委與群眾的“連心橋”。
葉艷玲帶動汾陽市禹門河幼兒園全園教師和女性家長參與到項目中,讓“多彩非遺”走進校園,分項目走進課堂,開展了“多彩非遺進課堂 文化傳承潤童心”“探尋非遺經典 傳承家鄉文脈”“相約非遺時光 綻放巾幗力量”“品味古韻佳節 感受非遺魅力”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充分發揮家園社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引導兒童在實踐中探索、在體驗中感悟,豐富兒童的精神生活,促進兒童語言、空間、音樂等多元智能的發展,拓展和提升兒童的綜合素養,起到促進兒童全面、個性發展的“加法效應”。這也讓兒童對汾陽風土文化有了充分的認識與了解,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小培養了文化自信。
未來,葉艷玲將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立足傳承本土非遺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融入家庭,帶動更多婦女兒童參與“多彩非遺”項目。